机器人时代的逼近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失业,特别是从事偏机械性劳动的低学历劳动者,但是,没有必要对此产生过度恐慌。
车间没有开灯,流水线空无一人,机器孤独运转。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这种场景已是现实。*近,富士康高管陈冠棋在一次科技论坛上,向外界展示他们的“熄灯工厂”。
富士康这种“熄灯工厂”的背后是智能制造在发挥作用,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来控制产品生产。陈冠棋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需要一个软硬整合、实虚结合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讲就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结合云、移、物、大、智、网+机器人所打造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看出,富士康正在发展其制造业的自动化上下了很大功夫,据富士康集团官方宣布,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大约3.4亿美元。
“熄灯工厂”是富士康的必然选择
富士康的“机器换人”其实规划已久,早在 2011就开始年宣布投入“百万机器人”计划,并有意识培养员工转型。“机器换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阶段首先是针对过于危险的岗位或员工不愿从事的工作设置自动化工作站。第二阶段是实现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第三阶段则会实现整个工厂的自动化,只保留少数人类员工负责监督、测试及视觉检查工作。现在看来,富士康机器换人已进入第三阶段,并仍在稳步推进,富士康的机器人时代指日可待。
事实上,富士康大规模投资人工智能,无论是从从成本还是市场发展趋势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必然选择。
自2010年以来,富士康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增长超过一倍,员工人数曾一度达到130万,是全球员工人数*多的公司之一。在2003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富士康公司的营业收入的涨幅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但是自2013年开始,智能手机与PC市场的表现并不乐观,电子产品的订单及价格逐步缩水,富士康公司难以维持从前辉煌的收入涨幅。
因此,一方面,在劳动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涨等压力下,富士康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减少员工数量或弥补用工空缺,摆脱对不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目的就是减少公司开支,提高公司利润。
并且,工业机器人在工作效率上也更有优势。机器代替人工能够替代并解放一部分员工到更为复杂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公司员工的质量得到了保证,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富士康率先在企业里实施了“机器换人”后,员工从*高峰减了一半,但产能反而增加了一倍。显然,实现同样的效益,工业机器人的维护成本远远低于人力资本。
另一方面,工业自动化及产业转型升级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发展战略,自动化是大势所趋。在互联网业态下,电子智能必然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应用机器人的研发速度也在加快,例如在2017年6.18期间,一则京东无人车在校园里派送快递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些都预示着,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已近在眼前。
机器人与人类“争抢”饭碗?实际上是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
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时代的逼近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失业,特别是从事偏机械性劳动的低学历劳动者,但是,没有必要对此产生过度恐慌。
因为,机器人替代的是简单重复劳动,这种替代对人类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以人才为重的21世纪。低端的工作占有过多的劳动力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更何况当前世界劳动力人口已经在下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生育率普遍低下、人口结构老龄化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问题,中国也正在面临相类似问题。在劳动力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时,如何提高劳动力整体质量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础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是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虽然短期来看的结果是一些员工被迫失业,但是人工智能的兴起必然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相比之前,这是更加蕴含技术,需要能力的岗位。短暂的结构性失业势必会催生更加高质量的劳动力的出现,因为对于以前失业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学习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匹配的新技能,才能重新获得工作。*终的结果,是人力资源的整体技能素质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产业结构也渐渐完成升级。
因此,虽然人工智能正在渗入人类工作领域并与人类“争抢”饭碗,但是,不要低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即使真到了机器人取代普通工人的时候,社会上肯定会有更多依旧依赖于人力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涌现新兴的行业和与之配套的新兴的职位。毕竟,技术发展的作用是解放生产力,让劳动力去从事更加高收益的工作。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