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举行的“2018**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上,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杨晓伟接受了电池中国网的**专访,就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电池全产业链布局、电池新型技术研发、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生存之道等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国内电池企业已具备PK国际对手的实力
针对我国将进一步放开国内汽车市场,而可能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造成的冲击,杨晓伟表示,全球*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在中国,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是国家战略,我国将通过汽车产业的全部电动化来实现“换道超车”。而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无论从原材料供应、技术水平、人才储备和市场规模来看,布局都已比较成熟。目前国内不仅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汽车企业、造车新势力,也涌现出了众多像CATL、比亚迪这样在全球有分量的电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整个产业链上,中国已经具备了敞开大门的信心和实力。
杨晓伟表示,未来在全球范围内会有7-10家电池企业做得比较大,而国内会有6-7家成为行业领头羊,其产业规模会达到20-30GWh甚至更多。届时电池行业将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分水岭”,一种可能性是那些技术**、智能化制造、规模化的企业会存活下来参与全球竞争;一种可能性就是被行业淘汰;还有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可能在轨道交通、军事用品等特定领域、特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认为,国内企业要善于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不能“闭门造车”,像韩国的三星、LG和日本的松下等企业,他们在电芯材料、小环境控制等电池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研发理念很先进,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布局以电池为核心轴的全产业链
说到产业链布局,杨晓伟表示,桑顿新能源的产业链布局是以电池为核心轴的,因为电池是从动力到储能的有效载体。而且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指标不断在调整,包括提高里程、降低成本,其实*核心的影响要素是电池。他透露,桑顿新能源规划2018年产能可达8GWh,未来三年可能会达到30GWh。
在把电池做好的基础上,桑顿新能源积极向上游正极材料、电解液等领域延伸,并加大研发力度。杨晓伟表示,2018年桑顿新能源的正极材料产能将达5.2万吨,同时会扩充产能,目标是做到中国前两名,全球前三。而向下游会延展到电机电控和BMS,同时还积极研究储能的商业模式和系统性的产品开发,在电池回收和拆解材料再生方面也有积极布局。
杨晓伟表示,在整车领域,目前桑德集团旗下有环卫车、物流车,还有低速车,能够从内部拉动产品的配套和技术的验证。因为环卫车具有线路固定、低速、重载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使用电动车,在未来两年,桑德集团计划把环卫车的业务做到中国*大,而且全部电动化。这样一来,桑顿新能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就比较完整。
批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目前,桑顿新能源的电池以三元路线为主,单体能量密度达23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40 Wh/kg以上,能够达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同时,能量密度达260Wh/kg的电池产品已经研发成功,目前已经接到乘用车企业的配套订单,预计2018年下半年能够量产。而目前正在研发的能量密度达280-300Wh/kg的电池将在2019年完成,同时能量密度达350Wh/kg的电池也在积极的研发中。
杨晓伟表示,公司生产和研发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采取的是高镍的技术路线,采用硅碳负极、功能性电解液和陶瓷隔膜。而在正级材料、电解液等方面,桑顿新能源有自己强大的科研队伍,所以在电池研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从材料到电芯的同步开发和协同试验。同时桑顿新能源还在布局锂硫电池、全固态电池。
电池企业一定要保持在技术和市场的前瞻性,桑顿新能源的电池技术战略,采取的是批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路线。杨晓伟指出,综合来讲,并不是说锂硫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研发出来后,三元电池就没有市场,也并不是说三元电池推广了,磷酸铁锂电池就会失去市场,铅酸电池已有百年的时间,现在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每种类型的电池都有它在特定领域的独特优势,但未来乘用车领域一定以三元电池为主。
优胜劣汰法则下的企业生存之道
杨晓伟认为,2018年、2019年动力电池业将会加速洗牌,市场竞争会越发激烈,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动力电池企业必须要具备一些优秀的特质。
**,在技术上一定要**、可靠;第二,一定要有围绕汽车及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理念和服务,不能与市场脱节;第三,电池产品一定要平台化和标准化,电芯、模组、pack、VDA都有标准,这样电池的通用性就会很强;第四,要实现规模化的智能制造;第五,要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形成循环经济模式;第六,要有完善的科学管理,实现人、财、物的资源*大化利用。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