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压缩机产业走出去前景广阔。一些压缩机企业在国内市场可能死路一条,在国际市场却能打开一条生路,并实现多赢。然而,当前部分压缩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受制于资金瓶颈,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支持作用。
以中国南车旗下的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个以生产内燃机车为主要业务的传统制造业老国企。近年来,伴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机车制造业产能相对富余。像南车资阳这样一个在国内竞争中落败的昔日龙头企业日子并不好过。为了求生存,这家企业转而开拓国际市场。
南车资阳董事长向军说,从1973年建成投产至2006年,南车资阳的订单主要来自铁道部。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南车资阳失去了参加铁道部机车采购的投标资格,只能依靠海外市场。经过艰苦的市场开拓,在国家订货为零的几年中,南车资阳出口机车占总产量之比,*高达83.9%,将产品成功地打入到了铁路轨道标准均与我国不同的土库曼斯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为构建“一带一路”的铁路大动脉积累了装备制造经验。
有分析认为,每出口一台内燃机车,公司要采购230余万元的电机产品,数以百计的各项零部件,直接带动我国钢铁、压缩机、机械加工和物流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得益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中国的压缩机企业应该加快远走海外的步伐,然后再通过走出去借势蓄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重新打回国内市场,统筹两个市场,实现二次创业。
实际上,处于走出去不同阶段的压缩机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面临资金瓶颈的难题。除了项目初期的资金问题之外,后期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也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
调研发现,中国的一些压缩机企业具备深厚的积淀,但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进程中仍处于起飞阶段,财务报表并不好看,有的甚至已经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融资支持力度。
对此,专家建议,要通过有差别的监管政策让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其进一步加大对部分压缩机企业“逆周期”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带动各方资金,为装备和技术走出去提供充足、高效、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