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多数压缩机企业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在调整步伐时感到左右为难。我们或可从以下这则成功跨界的佛山企业故事中汲取经验。
佛山民营企业南风股份,从初创期的手敲锤打造风扇,到十年前进军核电风机领域,成为国内核电通风设备的龙头企业,如今又与“工业级3D打印”发生交集。
发生在佛山的这一场产业跨界,是以企业为主导拉开的,这或许是它能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投入1.68亿元,耗时四年自主研发,将增材制造技术(广义上的说法即3D打印)应用于核工业设备领域。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新工业革命讨论比较多,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增材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正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增材技术也是德国工业4.0战略中涉及的技术之一。当然作为制造业之一的压缩机行业也面临着相应的变革。
从工业3D打印术的突破上讲,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数控技术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是跨物理、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十几道工序的繁复的传统铸造,到一次成形且无限可修复的3D打印,尽显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意味。
大型整体关键金属构件制造技术和装备能力不足是我国核电、火电、冶金等重大工业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南风股份在企业转型战略上,锁定了“核工业设备”国产化的市场,并着重研究重型金属锻件制造上共性问题,明确共性技术突围的意义。企业首先对自己要攻克的领域有了目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企业有的放矢地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寻找技术合作伙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是航空材料与结构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创新实现3D打印飞机大型结构件。南风股份遇见王华明团队之后,很快地明确在开发金属3D打印技术上的合作,两者合资成立南方增材公司,成立了“重型金属构件电熔精密成型技术项目”,面向民用领域,王华明团队持有31%股份。经过上百次实验后,核心技术团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压缩机企业是制造业中创新要素聚集、成果应用迅速、技术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国在压缩机行业的发展上,一方面,缺少工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企业较难对接或者不敢尝试前沿的新技术;一方面,尽管科研机构持有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果,但其在压缩机产业化道路上,缺“金”缺“产业化路径”,成果难以转化成生产力。
在研发领域,企业必须与国家大型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合作,这些机构却往往会受到体制的限制。因而,就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创新适合人才引进的机制,引导创新资源聚集聚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有序转化。
在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更大力度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做的是资源整合的文章,更是合作模式创新的文章。南风股份联手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合资办起企业,立下研发项目,由此,企业与研发团队的利益达到高度一致,这非常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2015年,在国务院直接批示下,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初稿已完成。据介绍,政策支持的产业为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熟悉产业的人都知道,上述扶持产业几乎都离不开压缩机的应用,国家对上述企业的支持也是对压缩机产业的支持。
企业是经济*具活力的细胞,企业对于转型升级路径的谋略,决定它能够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资源,因而,压缩机行业想要打造新型战略高度,企业需要担纲主体,创新适应新时期的新驱动路径。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